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克羅地亞的農曆新年

我不是首次在克羅地亞過農曆新年。今年因為朋友的美意,讓我在Split感受多點節日氣氛。朋友預備的自然是西餐,但他們打印了一張兔年迎春海報來應節。朋友家中可以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聚會下午三時半(香港時間晚上十時半)開始讓我們可與全中國同步倒數踏入兔年。自己一向不太熱衷這類綜合表演節目,但再次身處全無中國新年氣氛的地方, 我終於發覺電視機傳過來的聲音與影像算是聊勝於無。


克羅地亞友人自然問各種各樣農曆新年的問題。以往習以為常的事情因此帶來意料之外的新鮮感。朋友問我今年是有史以來第幾次農曆新年。我頓時語塞。老公隨即出口相助: 中國人已慶祝四千七百多次新年。他的資訊來自當地電視台的早晨節目。維基百科的英語版因不同的起始年給了多個接近四千七百的答案。我首次發現自己從沒有想過這些數字。我們從小至大一到新年便得知由天干地支組合而成的年份名稱,所有媒體也祇會報導今年是辛卯年。我們不太理會累計的年數。古代的中國人視時間為生生不息的循環: 相同年份每六十年再臨。西方人的時間觀卻是一條從過去走向未來的直線: 日子一去即不返。我最初不懂得怎樣解釋天干地支,祇告訴朋友中國人的年份計算不用數字,且是一循環而非一直線,他完全一頭霧水。直到我給他看干支紀年表,他才有點頭緒。


桃花是另一帶來新知的話題。我提起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花市和年花。外國人知曉水仙花。但桃花原來產自中國,後經波斯傳去西方。朋友即使見到桃花的相片也不太清楚那是什麽花。我對花草樹木更是所知甚少。如非被人問到,自己難得會查究箇中細節。世間有趣的事物其實多的是,無趣的不過是惰性強頑的自己。


年卅晚最後一個驚喜是克羅地亞國營電視台製作的記錄片─《因馬可勃羅之名》。在千島之國生活的中國人是節目的主角。被克羅地亞人視為同胞的馬可勃羅因他的訪華之旅連結起中、克兩國的淵源。每年在Korčula舉行的馬可勃羅節包括一個歌唱比賽。2008年獲獎的作品《Nek je sretna Kina i Croatia》正正歌頌中、克兩地的友誼。歌曲本身挺悦耳,且填上克羅地亞語和普通話歌詞,簡直贏盡兩方好感。此曲順理成章不停出現記錄片中。



或許克羅地亞那份家的感覺更勝從前,或許互聯網讓我們貼近香港的人和事,或許歡度佳節需要內心的投入多於外在的形式,今年在Split度過的春節因而不遜於往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