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望而生畏的寫作?

與朋友小聚的時候她問我近來寫什麽。我簡單講解了自己幫美、加網站寫作的一些情況。一些我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由於她的反應帶給我一些不同的體會。

自學生時代開始有題目的作文從不使我為難。有名堂的東西總可以找到資料寫一寫。材料多寡與寫作質素才是真正的考驗。這兩方面皆可以鍛鍊改進。以鉛筆或麵條為題可以寫一本有趣的書就是從簡單中透視不平凡。無題的寫作不過是作者要走多一步,自己構思一個題目才開始寫作的過程。

朋友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還向我分析一番有趣之處何在。或許我已經有點條件反射吧,收到一個題目或想到一個題材之後我便很自然去尋找資料、去思索怎樣剪材、去構思寫作的舖排。箇中的趣味已經滲透到整個過程中。沒有太多分析的我祇知樂在其中吧。

朋友還提到以前的作文功課常讓她感到「拉牛上樹」,而不是令她感到有趣。另一些教書的朋友曾經提過現時的學生多數有點怕下筆。雖然並非人人皆喜愛寫作,但如果很多人覺得寫作是令人頭痛的事,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寫作不過是組織和表達自己想法的一個過程和结果。是那一部份令人望而生畏呢?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隨心而行

人生中要做到隨心而行對很多人來說好像有百般無奈。憂慮和懼怕常會磨滅信心與希望,使我們怯於開始或堅持心中所盼。每日營營役役的生活無法為我們注入生氣或帶來動力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旅行那些意外的發現擦淨自己蒙塵的心靈。最近一個驚喜是位於法國勃根地(Burgundy)的Guédelon城堡(Château de Guédelon)。

Michel Guyot在1997年籌建城堡的時候沒有想過這片中古地盤會成為勃根地第二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也不會料到這個逆向考古工程可以靠每年卅多萬參觀人次做到自負盈虧而不必再擔心營運經費,更猜不到這個歷時廿五年、預計要到2022年才會落成的十三世紀城堡會引來英國BBC今年六月的報導。



Michel Guyot當初不過是心懷一個盼望想解答一堆疑團。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凝望巴黎聖母院或者諾曼第的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的時候總會問過相同的問題: 沒有綱筋、水泥、電鑽、電鋸甚至起重機,這些宏偉的建築物在一千年前是怎樣建成?

曾經修復過一個古堡的Michel Guyot知道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並未尋得所有答案。他決定用自己的方法揭開歷史的迷團: 以中世紀的工具、建築材料和技術由頭興建一座中古城堡。Guédelon城堡是驗證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和歷史假設的實驗場。這個從一開始看似瘋狂而不可能的夢可以起飛祇因Michel Guyot堅持自己的隨心而行。

我們每個人的Guédelon城堡又會建在哪兒?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關於我兩本小說的感想

讀完朋友給我兩本小說的評語之後有點感想。


第一本小說主要是個人的感情抒發,為自己和另一半留個紀念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寫作動機。雖然曾經在網上遇過對小說情節十分有個人共鳴的讀者,但大家的經歷如有雷同也確是極大的巧合。

寫作的過程中才逐漸浮現的另一個推動力是自己感到現代人太喜歡也太精於計算利害得失。感情關係亦難逃此劫。這本小說會成為自己時刻的提醒,不要讓感情中最珍貴、最重要的元素被日常生活埋葬了。雖然在訪問中曾被問過是不是希望透過小說帶給讀者一些訊息,但自問功力未致能夠「以文載道」,可以透過寫作的過程做到自省已很不錯。

自省這個主題幾乎是滿溢第二本小說。總編哥哥最初覺得這本小說太沉重,但朋友反而更喜歡第二本小說的信仰反省。朋友喜愛的內容或許正是為難香港出版社之處。銷售的數字告訴出版社香港的讀者喜歡「易入口」的讀物,雖然親身的體會又不見得香港人是那麽不愛用腦;用在哪兒當然是另一個問題。以我作為讀者多年的經驗,自己書架上「不易入口」的書若非英文原著、英文譯本就是台灣出版社的中文譯本。香港出版社的出品應該一對手可以數完。香港的報紙市場是另一個反映罷: 明報、經濟日報和信報的發行量合起來也敵不過一份蘋果日報。如此小眾的市場大概仍不足以說服香港的出版社去冒險。所以即使總編哥哥覺得我第二本小說頗為「難入口」,作品的定位仍是流行愛情小說。問題是想找稍為另類小說的讀者見到小說的簡介和擺放的位置大概難於想像到我第二本小說是藉一段戀愛關係講生命省察;後者才是小說的主菜。

萬一總編哥哥讀到這篇網誌,這個腳註主要是給他: 我也並非不滿或投訴,在香港出書從來是最高風險的投資。今次純粹是有點有感而發。在九個月之內出了三本過得自己過得人的書,我又焉會抱怨呢?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獨自旅遊的心得

有些人知道我常一個人去旅行總會問一個問題: 獨自旅遊要注意什麼?或許我已經太習慣一個人在途上,反而沒有太刻意去想要注意之處。不過,這麽多年一個人出門的經驗倒令我養成了一些旅遊習慣。

編排行程時我通常會預多至少一、兩天的日程。如果去十天的話我會準備十二天的行程。有時可能是天氣,有時可能是交通,有時可能是個人喜好而需要即場更改行程。有準備的話便不會臨時亂了陣腳。最重要的是不用浪費了寶貴的旅遊時間。

如果是獨自一人去旅行我幾乎一定預訂好全程住宿。一個人在異鄉而無處容身是我覺得最危險的一件事。與朋友同行時我也試過到埗後再找住宿。如果是遊覽稍大一點的城市,我發覺即場的住宿選擇多數祇是馬馬虎虎過得去。更可況到埗才找住宿是一件頗費時的事,我寧願留多一點時間到處走走。

在旅途上被我視為最大麻煩的是換旅店。要天天搬的行程實在令我感到極不暢快。所以我编排行程時會選一些可作「基地」的城鄉,方便我至少留兩至三晚然後到附近其他地方作一天遊。留宿日數長一點很多時還可以打折哩。若我不幸遇上不測沒有回旅館,當地人發現到而會報警的成數也高一些。因為損失幾天的房租較損失一天的房租感覺痛得多嘛。旅館老闆寧願我每天安全回去, 當地的旅遊情報也與我說多一些。

至於四處遊覽的時候我儘量不會在街上查看地圖。在比較多華人的城市,例如倫敦、巴黎,外國人其實不懂得從外表分辨黃皮膚的人是不是當地人。不懷好意的人比較喜歡向人生路不熟的人下手,走在街上像「地頭蟲」一樣確實會減少成為獵物的機會。我相信自己在這方面也頗為成功,因為曾經有歐洲遊客在巴黎街頭向我問路!就算在古城鄉鎮裝不成本地人,一個滿懷自信很清楚自己去向的遊人是比較少被找麻煩。

幫我遠離麻煩的最重要一點是入黑後我一定不會獨自一人在街上流連。偶然破例的是在倫敦或者巴黎。事實上歐洲很多地方入黑後無甚看頭,回旅館休息反而是上策。

人在異鄉會感到恐懼主要是來自周圍陌生的感覺。在旅途上讓自己感到好像待在家裡一般自在便不其然會忘記那絲絲憂慮。避免危險多是善用常識的判斷。日常生活並不多荒唐事的人,獨自旅行的危險指數其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