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為什麼寫作?

人基本上喜歡尋根究底。「為什麼X?」是熱門問題。「X」可以是任何活動或嗜好,包括寫作、旅行、跳舞、繪畫、集郵、打遊戲機等等。

純粹因為好奇,我上網搜尋其他人寫作的原因。結果當然是目不暇給。雖然有些作者的原因也適用於自己,但我其實甚少思索自己為何寫作。把自己的經驗、想法、感情和想像化成文字是順理成章得近乎本能反應。正如沒有人會問自己為何眨眼。倘若每一個靈魂皆需要一個出口,我相信寫作就是我的靈魂出口。

寫作又有點像懷孕產子,時間一到必須分娩。我覺得這比喻特别適用於寫小說。雖然不下筆(分娩)不致危害生命,但心緒不寧的忐忑是精神折磨。況且寫小說會令自己多了朋友。小說人物的經歷、他們的喜怒哀樂總是牽動我每天的思緒。如果我之前一天剛寫完男女主角大吵一場,第二天我便會想: 他們從此會互不理睬嗎? 他們很快會和好? 會不會留下心結? 我的思緒就好像知道自己的朋友吵架一樣,感覺如夢似真。

寫小說對我而言還有另一有趣之處。小說作者往往給人操生殺大權的感覺─作者引導情節、控制角色。我的切身體會卻並非如此。故事發展至某一點,是小說人物帶動情節,其實是我跟隨角色走。作者並不總是能夠主宰自己所創造的世界。我反而是滿懷好奇去一探故事怎樣發展和結束,感覺就像踏上一趟不知終點的旅程。

寫作的樂趣和實效是自己寫多了才慢慢變得具體。「具體」的意思是自己可以描繪箇中的體會,而非僅僅告訴別人寫作的過程帶給自己太多難以形容的感受。不過,我相信感覺混沌是必經的提煉階段。太多人在混沌兼低潮的時候放棄,他們自然無從享受美好的時光。對我來說,美好的時光卻非等同不停收割。那是違反自然定律,因此必然不可能。美好時光是完全享受整個從播種、施肥、灌溉、蟲害、等待、收割到休耕的過程。某一天我發覺自己的網誌再沒有讀者,又或者日復一日無法下筆成文,我應該會更清楚自己為何寫作。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旅行教曉我的課堂(八)

歐美各地的風雪引起不少陸空交通混亂,也惹來眾多乘客的忿怒。我忽發奇想: 如果自己身處希斯魯機場會怎樣反應?

我也嚐過旅途中遇上阻滯。原因挺常見,包括風雪、罷工、壞火車、壞飛機和錯過班次。最長的等待時間尚幸不超過十小時。年青的時候在歐洲火車站度宿一宵不覺一回事。最重要是遠離那些露宿街頭和酒醉的人士。

等待的時間感覺特別漫長。除了閱讀和寫旅遊日記之外,最佳娛樂便是與人搭訕。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容易打開話題。與陌生人多交談其實是不錯的人際關係訓練。

往好處看,是學會怎樣從零開始去認識、包容和接納人。大部分人傾向物以類聚。一發現另一個人與自己背景差天共地、喜好完全相異,我們會感到格格不入。倘若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想法一升起,我們基本上拒絕離開自己熟悉的圈子、放棄認識別人不同的世界。我們的價值觀遠較想像中根深蒂固。口中說的開放態度唯有面對行動的測試才真正得到驗證。

從壞處想,旅途上多接觸陌生人可以學會辨別不懷好意的人。豺狼在羊羣裡出現的時候免不了先披著羊皮。稱職的牧羊狗通常先發制人,在豺狼未混入羊羣中已把牠們趕盡殺絕。如果羊羣從未見過披著羊皮的豺狼,自我驚報系統自然無從發展,逃命機制也可能發育不良,牧羊狗一有任何閃失,披著羊皮的豺狼便可以唯所欲為。

豐富的旅遊體驗不能自絕於人羣,走進人羣卻不能成為壞份子的美點。這大概是所有自遊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