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關於我兩本小說的感想

讀完朋友給我兩本小說的評語之後有點感想。


第一本小說主要是個人的感情抒發,為自己和另一半留個紀念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寫作動機。雖然曾經在網上遇過對小說情節十分有個人共鳴的讀者,但大家的經歷如有雷同也確是極大的巧合。

寫作的過程中才逐漸浮現的另一個推動力是自己感到現代人太喜歡也太精於計算利害得失。感情關係亦難逃此劫。這本小說會成為自己時刻的提醒,不要讓感情中最珍貴、最重要的元素被日常生活埋葬了。雖然在訪問中曾被問過是不是希望透過小說帶給讀者一些訊息,但自問功力未致能夠「以文載道」,可以透過寫作的過程做到自省已很不錯。

自省這個主題幾乎是滿溢第二本小說。總編哥哥最初覺得這本小說太沉重,但朋友反而更喜歡第二本小說的信仰反省。朋友喜愛的內容或許正是為難香港出版社之處。銷售的數字告訴出版社香港的讀者喜歡「易入口」的讀物,雖然親身的體會又不見得香港人是那麽不愛用腦;用在哪兒當然是另一個問題。以我作為讀者多年的經驗,自己書架上「不易入口」的書若非英文原著、英文譯本就是台灣出版社的中文譯本。香港出版社的出品應該一對手可以數完。香港的報紙市場是另一個反映罷: 明報、經濟日報和信報的發行量合起來也敵不過一份蘋果日報。如此小眾的市場大概仍不足以說服香港的出版社去冒險。所以即使總編哥哥覺得我第二本小說頗為「難入口」,作品的定位仍是流行愛情小說。問題是想找稍為另類小說的讀者見到小說的簡介和擺放的位置大概難於想像到我第二本小說是藉一段戀愛關係講生命省察;後者才是小說的主菜。

萬一總編哥哥讀到這篇網誌,這個腳註主要是給他: 我也並非不滿或投訴,在香港出書從來是最高風險的投資。今次純粹是有點有感而發。在九個月之內出了三本過得自己過得人的書,我又焉會抱怨呢?

1 則留言:

  1. 很希望你能寫更多有生命省察的小品,讓城市人在消費式的價值觀中醒一醒。

    回覆刪除